近年来,陶卫明连续侦破几起杀人积案,让他成为新疆乃至西北五省区刑侦领域的“大咖”。
“一枚指纹虽然不大,但那迂回盘绕的纹路却充满玄奥,仿佛一座隐藏无数秘密的迷宫,末端牵连着一个个凶手。”陶卫明说。
33年前,带着解读指尖秘密的好奇心,陶卫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就职,专门从事指纹比对、检验、鉴定工作。如今,青丝换白鬓,双眼近视度数陡增,但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速破积案,苦行僧式的工作独有鲜为人知的乐趣
陶卫明没有太多爱好,最大的兴趣就是坐在电脑前研究指纹的秘密,崇尚“学院派”和“实践派”相结合。
指纹,人人皆有且人人不同,终身不变。基于这些特点,警方在侦查案件时对指纹证据推崇备至。然而指纹比对、检验、鉴定工作非常枯燥,且工作量大,能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
在州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就是陶卫明的工作“搭档”。偌大的工作室,常常只有陶卫明“一个人在战斗”。
陶卫明经常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
他说,每个人的指纹都像一把密码锁,锁着这个人的秘密,因此,指纹比对工作也是一项要求十分严谨的刑事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就极可能造成错案。
2004年之前,犯罪嫌疑人的指纹靠人工建卡,指纹比对几乎是凭肉眼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工作量极大。陶卫明曾经为了一起案件看了一万多张指纹卡片,耗时一个多月。
如今,随着指纹信息数据库及指纹比对系统的日益完善,几十万张卡片只需几分钟就能看完。
科技强警让很多现行案件在短时间内被成功破获,指纹比对、检验、鉴定如今主要针对积案。
2009年底,公安部从全国各地搜集了一批久侦未破的杀人、抢劫等重特大刑事案件的现场指纹,下发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进行指纹比对、检验、鉴定。其中包括2006年10月10日武汉市故意杀人案(公安部B级紧急协查案件),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指纹专家齐上阵,一场激烈的“指尖寻凶大赛”拉开帷幕。
陶卫明也同样接到任务。由于该枚指纹系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仓皇遗留在面包车上,指纹纹线模糊残缺,给比对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2009年12月,陶卫明率先比对出该案重点指纹与新疆指纹库中某名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十分相似。
反复推敲后,陶卫明作出了同一认定结论。武汉警方根据他的指纹比对结果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这起4年未破的杀人要案终于有了结果。
指尖识凶,有时比现场追踪更加难以捉摸
陶卫明说,每一次悉心比对,都是在等待找出嫌疑人指纹那一刻的怦然心动。
陶卫明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绣花”,“指纹有起点、终点、分歧、结合、小沟、小眼、小棒、小桥、点线等9种细节特征,而每起案件对前期的指纹提取和质量要求都很高,否则破案难度极大。”
指纹比对、检验、鉴定是一场持久战,2011年12月库尔勒市发生一起杀人案,陶卫明追踪了近6年。
案件发生后,办案民警对案发现场进行了勘查,在现场提取到一枚模糊的血指纹,这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唯一线索。
“从指纹学角度来说,血指纹具有容易变形、特征不稳定、假特征多等特点。这枚血指纹也不例外,有差异点、变形较大,这是指纹识别最大的难点。”陶卫明说。
这些年,陶卫明一有空就将指纹卡片翻出来仔细观察,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在比对系统里重新设定条件滚动查询。
一次查询要设定10余个条件,在大数据平台的数十万个指纹信息中进行筛选,一次就筛选出50个结果,再在50个结果中仔细比对。仅这起案件,陶卫明就比对了数十次。
2017年8月,陶卫明再次将案件翻出,并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指纹信息会诊。
陶卫明反复论证,对此案指纹的差异点逐一作出合理解释,最终发现,该指纹特征与牙某的指纹高度相似,从而锁定牙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随后,民警将牙某抓获,牙某对其杀人抛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雄心犹在,工作之余不忘传帮带
陶卫明喜欢别人叫他“陶sir”,这样让他更有职业荣誉感。
相比刑侦民警经常奔波在外,陶卫明长期在办公室伏案工作,仿佛“孤独地存在着”。
即便如今他已载誉无数,但心里还是有些遗憾。他认为在新疆刑侦领域,搞指纹比对、检验、鉴定的专业人才还是太少了。
由于陶卫明的指纹学理论知识扎实、指纹破案实践经验丰富,2013年至2016年,陶卫明受自治区公安厅邀请,在新疆警察学院为学生教授指纹学。
说起当老师的经历,陶卫明很兴奋。“第一次上课,我模拟了一个案发现场,确定10名同学存在‘嫌疑’,并采集他们的指纹。通过比对这些指纹,我很快锁定了‘凶手’,学生们一下就来兴趣了。”
这些年,陶卫明协助相关技术人员建立了新疆首个掌纹比对系统;在全州举办指纹系统培训班,培养指纹比对技术骨干;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全疆指纹系统招标、建库、验收和公安厅指纹中心系统升级改造验收……
陶卫明从未想过退休后的事,他觉得还早。“属于我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大幕,我要让那些悬案在我的舞台上一件件落地。”他说。